欢迎访问江苏正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经颅磁刺激治疗重性抑郁 障碍的研究--中医论治抑郁的理论认识
中医论治抑郁的理论认识
1.5.1中医郁证源流
传统中医认为,郁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外感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邪,内伤于 喜怒思悲恐惊忧等,皆可以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代谢紊乱,进而诱发气 血痰火湿食壅滞,气机不得发越而起病,这是广义的郁证。另一方面,由于情志 不舒畅,气机亦随之不畅而引起的疾病,即为狭义的郁证。本研究所谓郁证即是 狭义之郁证。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郁证分类广泛,概念十分丰富,然 而各家对于郁证的描述亦有所差异。关于郁证的辩证论治,则亦是杂乱纷繁,各
17
有所重。细细总结不难发现大多医家喜从调理肝胃治疗郁证,主张从脑论治情志 郁证者较少。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关于“五郁”有所记载,认为“五郁”的产生与五 运太过有关,五郁即是指木郁、土郁、火郁、金郁、水郁而言,并对其治疗进行 了探索,提出相应的治则即“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 折之”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灵枢•本神》有云"休惕思虑者,则伤神。。。。。。 竭绝而失生。”,又记载到"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悲伤情绪导致机体气机不畅, 滞留不运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大怒的患者,心中无法认清现实状况而无 法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法)。”表明古代医家对于七情致郁继而导致郁证有深入的认 识。研究发现成书于春秋时期或者战国初期的简书《万物》中关于心烦、失眠、 健忘等情志病的症状以及治疗就有描述记载。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 生方》中记载有“气病”,如“哭泣悲来OOOOOO久成气病。”,其中论述了与后来 提出的郁病相类似的症状,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该病的原因。医圣张仲景先生在 《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梅核气、脏躁等病证都是属于郁病之范畴,奠定了中医 辨证论治郁病的基础,对于当代郁证的临床治疗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1.5.3隋唐医家对郁证的研究
《诸病源候论》关于奔豚有所描述,条文如下"肺为五脏上盖 则失度,
故气奔急也”,巢元方认为奔豚气与肺气不利有关,因为肺气不利可以导致各个 脏腑气机紊乱,继而出现奔豚气,且巢氏认为气机失调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情志失 调,并提出此病的治疗原则大致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补养,第二种是宣导。另 外王焘在《外台秘要》也对于类似抑郁障碍的病因、治疗有所记载描述,认为本 病是情志致病,并发明深师五邪丸、镇心汤方、镇心丸等治疗此类疾病。唐代医 家孙思邈第一次把郁证与肝胆系疾病联系起来,认为阴阳之气容易郁滞。
宋代医家陈无择对于前人的理论著作中有关郁证的论述进行了搜集整理和 归纳总结,在其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阐述了七情致郁学说。他特别强调 “七情致病”,认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 内所因。”即是此种体现。元代的名医朱震亨吸纳了李东垣、刘完素以及张从正 等诸家学说的长处,首次提出“相火”论的学说,朱丹溪认为:内伤七情、饮食 不节,最容易引动相火,相火继而煎熬真阴,阴虚则发病。朱丹溪先生关于杂病 的治疗也特别强调“气、血、痰、郁”是杂病的常见原因。他指出,情志不舒可 导致气机郁滞,构建了著名的“六郁”学说,即是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 郁、火郁。他关于“郁”有自己深刻的而独到的见解,认为“盖物之化,从于生 物之成,……,杀之重生之轻,则气敛涩而不通,是谓郁矣。"并精心研制了越
18
鞠丸来治疗六郁,五药治六郁,开创了以专方治疗郁证之先河,至今仍被广泛使 用。元代滑伯仁结合五行学说提出”木性条达、火性发扬、土性冲和、金性清肃、 水性流通,一有拂郁,失其性矣。”认为拂郁是关键,失性致发病。《素问•六微 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尝试着从气机升降的理 论来探讨解释郁证的病因病机,提出了“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 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所以传化失常,而六郁之病见矣。”明确指 出气机升降失调是导致郁症的重要病机。
1.5.5明清医家对郁证的研究
明代医家虞抟在其《医学正传•郁证》中首次提出了 “郁证”的病名,随着 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医家开始使用这一病名,逐渐过渡到后来专指情绪郁 烦闷不畅,使得中医“郁证”与抑郁障碍关系大大拉近。张景岳认为,郁证是一 种内涵十分丰富的疾病的总称,包括所有由气血失调所致的疾病,如“则凡气血 一有不调而致病者,皆得谓之郁证”正是这种思维的具体体现。他根据病因病机 将郁证划分为“因病而郁”以及“因郁而病”两种。《景岳全书郁证》又云“忧 郁伤脾,而呑酸呕恶”“若忧郁伤脾肺而困倦、征仲、倦怠食少”“若忧思伤心脾, 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到此刻为止,关于郁证含义的阐释明确引入了情志 因素,并根据是否有情志因素将“郁”划分成两大类。其中的第二大类就是因情 志不遂所导致的气血郁滞。赵献可《医贯郁病论》提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 郁者,抑而不通之义”。赵献可还认为五运所乘之郁和情志不遂所致的忧郁是不 相同的,不能用逍遥散这一方药治疗所有的郁证,自此后五气之郁才逐渐与情志 之郁才渐渐界限清晰。吴谦治疗郁证原则皆是“通而复其本性”,汗吐下皆可随 证而选用,不必拘泥于《内经》所载“达、发、夺、泄、折”五法。值得一提的 是清代名医叶天士关于郁证的治疗是十分重视从心理入手的,强调应了解其所以 郁,应当循序渐进,药物配合说理开导循循善诱,使其从根本上消除发病之根基。
中医对于郁证的病因主要从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来认识,所涉及的脏腑主要 是肝,还涉及到心、脾、肾。这四脏对于人身气机的条畅和血液的运巧都有着重 要的作用。脑,除了与脏腑系统在功能上明确相关外,脑与人身之经络系统也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黄帝内经》当中就直接论述了与脑直接相连的经络,包 括两条正经和两条奇经,分别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膀胱经、督脉和跷脉。
从几千年的实践及总结中,中医学在理论上吸收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 面,建立了脑与精神和精神疾患的密切关系,并通过后世历代医家和现代中医临 床研究证实,从脑和脑相关的脏腑经络系统进行郁证的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是目前郁证治疗中较为有效并广泛应用的临床思路。
欢迎访问江苏正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友情链接: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联系电话:18552475021/0516-83053008/18118536900
邮箱:xzdh2008@163.com
地址: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龙湖街道上山小区北办公楼二层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0 江苏正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备案号:苏ICP备2021009886号-1 京公网安备 32030502000329号 技术支持:徐州众创智谷